中文域名:普格县文化艺术馆.公益


“彝族月琴音乐”是普格县极具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承载着彝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。
月琴在彝族被称为“弦子”,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弹拨乐器,造型古朴,音色圆润,常以桐木、松木等为材质,琴身呈圆形,琴杆细长,琴弦以丝弦或金属弦为主。普格县的彝族月琴音乐历史悠久,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,起初用于祭祀、欢庆等活动,历经千年传承演变,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演奏时,演奏者将月琴斜抱于胸前,左手按弦,右手以拨片弹奏,通过挑、勾、抹、拨等丰富技巧,可奏出节奏明快、韵律独特的音乐。其演奏形式多样,既有独奏,以精湛技艺展现月琴独特的音色与表现力;也有与口弦、马布等彝族传统乐器合奏,营造出层次丰富、和谐美妙的音乐氛围;还可在歌舞表演中为彝族民间舞蹈如达体舞等伴奏,使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,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。
彝族月琴音乐的曲目内容广泛,涵盖叙事、抒情、欢庆等多个主题。叙事类曲目讲述彝族的历史传说、英雄故事,如描绘古代部落征战、迁徙历程,将民族记忆融入音符;抒情类曲目表达彝族人民的喜怒哀乐,或是思念远方亲人,或是倾诉对家乡的眷恋;欢庆类曲目则在火把节、彝族年等传统节日演奏,传递喜悦之情,烘托热闹氛围。这些曲目大多以即兴创作为主,演奏者根据不同场合、情感灵活演绎,展现出彝族人民的音乐天赋与创造力。
普格县的彝族月琴音乐扎根于当地彝族群众的生活,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,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它不仅是娱乐方式,更在彝族婚丧嫁娶、社交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,维系着民族情感,增强民族凝聚力。如今,在普格县,当地政府与民间艺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,通过培训、演出等方式,让“彝族月琴音乐”这一省级非遗瑰宝不断焕发生机,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