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域名:普格县文化艺术馆.公益

《朵乐荷》 3

发源地:
0

        “朵乐荷”是凉山彝族最具特色的女子集体歌舞形式,是普格县极具代表性的省级非遗项目。“朵乐荷”中,彝语“朵”(朵乐)意为火,“荷”意为歌颂、歌唱,合起来就是“火的赞歌”。

图片 1.jpg

        其历史由来久远,可追溯至狩猎时代。传说那时男人们打猎归来,围着火堆,妇女们跳舞相悦,画面就像青海大通出土彩陶盆上的舞人图,印证着它古老的渊源。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,“朵乐荷”圈舞与节日相依相存流传下来,并逐渐演变成如今舞者在一领唱领舞的带动下,一手持黄油布伞,一手牵着前面的荷包带或牵着头巾的两端,或手拉手,形成一线串联的踏歌圈舞形式。

图片 2.jpg

       “朵乐荷”主要流传于彝语“所地”土语区的布拖、普格一带。在普格县,它遍布全县五个片区,三十四个乡镇,以西洛、小兴场尤为突出。表演时,彝族姑娘们身着绚丽的节日盛装,手撑金黄色油伞,在火把场围成圆圈,少则十数人,多则数十上百人。她们手牵彩巾,一人领唱领舞,众人重复合应,边唱边走,舞队按顺时针方向转动。

图片 3.jpg

       “朵乐荷”的歌曲内容丰富多元 ,有祭祀、祝福性的,如《朵乐荷》《欧俄欧阿》等;有歌舞性的“都荷调” ;有传承远古生活及习俗,歌唱生活,感受远古与现实变化的《约约经》 ;有结合心境,歌唱及控诉彝族妇女凄惨命运的《阿莫尼惹》 ;还有用即兴、比拟和赋兴手法戏谑的《阿依嫫霞》等10余种曲调,若干首歌曲。像《阿莫尼惹》中就唱出“父老兄长多馋嘴/竟把女儿的肉换银使/竟把女儿血换酒饮/逼嫁远方的女儿不得不走了”,倾诉着彝族妇女曾经的悲苦命运。

       它具有诸多鲜明特征,有着严格的性别标志性,只由彝族女性参加;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方性,是凉山彝族特色的体现,且主要在普格、布拖等地保留古老传统;表演时空特定,只在火把节的第二天白天,在约定的歌舞场地表演;艺术形式、内容有规定性,歌舞形式、歌唱方式等都有一定习俗和惯例,所唱歌曲和内容也有传统范围。

       “朵乐荷”是凉山彝族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活纪录,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,对研究艺术的早期形态有着“活化石”作用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是民族内聚与外联的重要纽带,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。在当今,普格县也在积极推动“朵乐荷”的传承与发展,让这一非遗项目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

收藏成功!

扫一扫分享: